前 言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高、电阻率低等优异性能,是目前已发现的最薄、最坚硬纳米材料之一,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发展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产业,对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都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发展。我省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和广阔的应用市场,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具备加快发展石墨烯产业的条件。2016年,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持续推动石墨烯产业发展。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和《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2016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与问题
我省石墨烯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资源储备、产业培育、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有力推动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1.石墨资源储量丰富。高质量石墨是石墨烯重要原材料之一,截至2016年,全省已探明石墨矿产地15处,累计探明晶质(鳞片)石墨和隐晶质(微晶)石墨储量超过300万吨,以隐晶质(微晶)石墨为主,保有储量137.4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其中,三明永安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石墨储藏地。
2. 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从资源开采—材料制备—下游应用—终端产品及相关配套的产业链,在石墨烯生产设备、石墨烯制备、电池电极材料、防腐涂料和环保材料等领域已经涌现出40多家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和三明永安等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3. 技术支撑能力较强。全省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石墨烯技术研发,诺贝尔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一批国内外院士专家与我省全面合作,形成较强的技术支撑。全省石墨烯专利申请量超过400件,其中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累计申报和拥有发明专利70多件,骨干企业累计申报和拥有发明专利50多件。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石墨烯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创新平台数量不多,专业园区刚刚起步,骨干企业数量较少,资源要素有待整合,成果转化、孵化机制亟待完善,领军人物、专业团队比较缺乏,标准、评价、质量检测等支撑体系缺失,制约了我省石墨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形势与机遇
1. 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石墨烯年产能已达百吨级,未来五年到十年将达千吨级。预计到2020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元。我国石墨烯企业已突破千家,产业化应用不断加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占全球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据初步预测,随着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的开拓,石墨烯将带动形成万亿级下游应用产业。
2. 战略地位凸显。石墨烯正引领着新材料领域的颠覆性革命,英、美、日、韩、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布局,抢占产业制高点,英国成立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美国、日本、韩国重点资助石墨烯项目,欧盟启动“石墨烯旗舰”计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石墨烯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中国制造2025》将石墨烯列为前沿新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3. 瓶颈有待突破。目前石墨烯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产业化突破前期,尚未形成“料(石墨烯)—材(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器(基于石墨烯的各类器部件)—用(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链条,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绿色制备技术存在瓶颈,针对不同应用产品的修饰、改性、复合、集成、功能化等技术仍需提高,下游应用产品低端化、种类较少、规模不大,缺乏杀手锏级应用。
我省应抓住历史机遇,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平台,加快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深化石墨烯在电子信息、化工、纺织鞋服等领域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具有优异光、电、热、力性能的新型石墨烯功能性产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石墨烯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环保等领域的带动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我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创新实力,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行业标准,推动福建省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高地。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有关专项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市场、政府“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2. 创新驱动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前瞻性布局专利产品和技术,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创新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产业影响范围广的技术和产业,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3. 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围绕国家和全省的重点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应用需求倒逼促进石墨烯产业链纵向延伸,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立足提质降本增效,协同开展生产和应用技术攻关,完善我省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石墨烯材料研发、制备、应用等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石墨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先导产业,部分石墨烯材料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成为全国石墨烯技术创新先导区、国际合作引领区、产业应用示范区。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到2020年,通过产业培育、示范项目推动和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现石墨烯及相关应用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形成产值超500亿的产业链体系。
到2025年,下游应用市场全面打开,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石墨烯及其相关产品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形成产值超1000亿的产业链体系。
福建省石墨烯产业规模目标(单位:亿元)
主要方向
2020年目标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率(%)
石墨烯材料制备
5
10
14.9
石墨烯复合材料
30
50
10.8
石墨烯热管理
15
50
27.2
石墨烯储能材料
30
150
38.0
石墨烯电子信息应用
10
150
71.9
石墨烯节能环保应用
5
50
58.5
石墨烯配套及其他
5
50
58.5
总 计
100
510
38.5
2.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1~2家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创新型石墨烯领军企业,新增10~20家规模以上石墨烯骨干企业,培育3~5家石墨烯上市企业,孵化一批石墨烯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石墨烯企业生态体系,推动10~20个石墨烯相关领域产业示范项目,建成1~2个国家级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园区。
到2025年,形成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石墨烯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3.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到2020年,制定一批石墨烯原料、技术、生产装备、行业应用及检测方法的地方标准,形成一批石墨烯共性或关键技术,新增石墨烯相关专利大幅提升,建成20~30个各类石墨烯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争创1个国家级实验室。
到2025年,突破一批石墨烯关键技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烯材料及器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若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应用研究中心,技术与检测实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三、重点方向
(一)材料制备
加快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石墨烯微片高质量、低成本、规模化、绿色、可控制备,进一步研发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实现对石墨烯层数、尺寸以及表面官能团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提高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的工艺稳定性、性能一致性。
(二)复合材料领域
立足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石墨烯的优良特性,对传统涂料、复合纤维、纺织面料、建筑材料、润滑剂、电磁屏蔽材料、电线电缆等材料进行改性,提升材料性能,拓展产品应用功能,并加大对前沿复合材料的研发。
(三)电子信息领域
加快研发石墨烯新型显示器件,重点推进高电导率大面积触控屏、大尺寸移动智能终端用导电薄膜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用于健康医疗、可穿戴电子设备等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以及用于物流、移动通讯、支付及RFID电子标签等领域的石墨烯射频产品。前瞻布局石墨烯基下一代微电子器件、芯片,促进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发展。
(四)能源领域
加快石墨烯在超级电容、锂离子电池、铅碳电池等能源存储与转化领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通过石墨烯显著提高非贵金属在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锂空气电池的活性和使用寿命,推进能源催化体系的应用和产业发展。
(五)热管理领域
加快设计和研发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新型LED灯散热外壳以及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功率计算机散热的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片等产品,满足高功率电子产品、能源系统对于高效热管理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基于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功能纤维的发热器件和可穿戴产品。
(六)环保健康领域
利用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多孔结构、吸附性能好等特性,立足海水淡化、污染处理、颗粒吸附等环保需求,开发具有吸附、过滤、净化等功能的石墨烯环保产品和系统,研发石墨烯生物传感器、医用复合材料、量子点生物检测等产品。
(七)配套产业
开发石墨烯材料制备设备及专用检测仪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和工业设计等配套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加强石墨烯前瞻性基础研究,组织重大科技项目,针对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实现对石墨烯层数、尺寸及表面官能团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石墨烯材料创新成果,抢占未来石墨烯产业竞争制高点。
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色和科研体系布局,聚焦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健康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的低成本、连续成卷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修饰技术,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专栏1 石墨烯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研发工程
1.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制备:重点突破高质量石墨烯微片低成本规模化量产,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等;重点研发PET基底单层石墨烯、硅片基底单层石墨烯、CVD石墨烯膜、石墨烯粉体、高质量低成本石墨烯微片、石墨烯微片衍生物、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氟化石墨烯等产品。
2.石墨烯复合材料:重点突破石墨烯粉体高效分散、表面修饰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石墨烯防腐涂料、绿色环保石墨烯水性无机涂料、石墨烯润滑油、石墨烯复合纤维、石墨烯复合功能膜、高档石墨烯服饰面料、石墨烯纺织品、石墨烯复合型建材、石墨烯电线电缆、石墨烯电磁屏蔽材料、防辐射材料、抗电磁干扰器件、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安检仪、质量检测仪等产品。
3.石墨烯电子信息应用:重点突破石墨烯薄膜在显示和触控等领域的规模应用、低成本转移和高速高精度图案化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石墨烯触摸屏、高电导率大面积触摸屏、大尺寸移动智能终端用导电薄膜、石墨烯传感器、石墨烯射频天线的无线发射放大及接收器件、基于石墨烯传感器的移动医疗设备、石墨烯导热封装材料等产品。
4.石墨烯能源材料:重点突破石墨烯储能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的应用、石墨烯导电添加剂、石墨烯涂层铝箔和活性石墨烯在高性能锂电池中和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石墨烯基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石墨烯基导电添加剂、石墨烯功能涂层铝箔、石墨烯/活性炭电极、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和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等产品。
5.石墨烯热管理:重点研发石墨烯高导热复合材料、石墨烯导热膜、导热片、导热封装材料、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新型LED灯散热外壳、石墨烯智能暖贴、室内采暖画、石墨烯智能取暖服饰、智能便携式加热设备、汽车快速除霜膜等产品。
6.石墨烯环保健康应用:重点突破石墨烯吸附材料与过滤装置、石墨烯催化技术应用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石墨烯吸附材料、海水淡化膜、石墨烯催化剂载体、过滤装置、工业废水处理装置、重金属污染去除系统、无病毒生物净化系统、生物传感器、抗菌复合材料、石墨烯骨材料、高量子产率石墨烯量子点靶向生物标记等产品。
7.石墨烯配套产业:重点研发大面积高品质单层石墨烯制备的专有设备、G-CVD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石墨烯清洗线、等离子体刻蚀系统、磁控溅射机、石墨烯专用检测仪器等产品。
2.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石墨烯应用示范平台,围绕石墨烯重大产业化项目,展开产品生产、性能评价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链条式布局。
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以网络化协作为纽带,以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协同开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应用为主要任务,培育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中试及工程化试验、材料应用模拟及检测、材料专业人才培训等工作,加快石墨烯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
3.加快技术专利布局
围绕复合材料、能源材料、防腐涂料、电子信息、散热材料、制备设备等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引导、鼓励研发团队及企业积极申请石墨烯专利,特别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向外国(地区)申请发明专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半导体器件、生物医药、环境领域(如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基因测序等领域进行前瞻性专利布局,加强技术储备。
(二)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1.打造石墨烯产业链
围绕与石墨烯产业链紧密相关的材料、产品、设备与辅料四大核心领域,重点发展高质量、规模化、稳定化、低成本的石墨烯粉体及薄膜材料、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储能材料、石墨烯吸附材料等产品、设备和辅料;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强化产业链建设。
依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动“石墨烯+”,重点发展石墨烯散热器、改性橡胶、防水透气纺织用品、防腐涂料、海水淡化系统等下游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石墨烯在带动效应大的高端装备制造、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引进培育优势企业
引进一批国内外从事石墨烯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石墨烯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投资、合资、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我省创办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引进的企业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标准制定、品牌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石墨烯领军人才和研究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传统优势企业、上市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进入石墨烯领域。选择一批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创投公司,参与我省石墨烯企业投融资活动,打造若干石墨烯上市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转让、协作配套等方式,提高我省产业集中度。
3.开展首批应用示范
根据石墨烯技术成熟度、产品应用市场前景,筛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首批应用示范,重点示范推广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石墨烯应用产品。探索石墨烯产品首批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搭建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打造石墨烯终端应用产品示范应用推广链。
专栏2 石墨烯首批示范推广工程
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应用示范项目。围绕石墨烯改性防腐涂层开展研究应用,开发不同活性官能团的改性石墨烯,研究易分散、高浓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配方与工艺,研制耐大气、耐海水腐蚀两大系列涂料,开展生产线设计与定制,优化调整施工工艺,开展产品综合性能评估,实现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的典型示范性应用。
石墨烯光电散热产品应用示范项目。围绕石墨烯散热器在节能灯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应用,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做好产品、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实现散热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并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围绕石墨烯在复合纤维、复合涂料、复合塑料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推动石墨烯复合材料与我省纺织鞋服、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对接,并进行相关生产设备的标准化。
“互联网+”石墨烯应用示范项目。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石墨烯创新创业平台,开展石墨烯设计解决方案、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检验测试等服务,营造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建立石墨烯数据库,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石墨烯材料数据库、工艺参数库、工艺知识库,支持对石墨烯专利、材料制备、生产研发等数据的有偿查询和共享。
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现有石墨烯产业基础,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的“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 石墨烯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三)搭建服务支撑体系
1.创新研发平台
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成果的储备,重点将福州、厦门打造为我省石墨烯创新研发高地,积极争取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战略布局,大力推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我省乃至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技术强引擎。
2.检验检测平台
围绕我省石墨烯产业发展特色和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石墨烯产品检测认证平台,提供材料测试、质量认证等服务。重点推动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等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石墨烯公共检测服务体系。
3.双创服务平台
举办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和石墨烯主题展,依托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载体,建设一批“石墨烯+”众创空间,提供创意设计、技术合作、产品展示、成果对接、项目路演、人才培训、工商登记、知识产权等服务。重点推动福州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晋江三创园等建设,促进石墨烯技术成果孵化,形成一批石墨烯科技小巨人企业。
专栏4 石墨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1.创新研发平台
重点建设厦门大学能源材料和石墨烯创新平台、华侨大学石墨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石墨烯基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永安石墨和石墨烯工程研究中心等。
2.检验检测平台
重点建设厦门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测试平台、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检测服务平台、海西石墨烯质量检测中心等。
3.双创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福州高新区石墨烯产品培育中心、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永安碳材料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等。
(四)前瞻布局标准体系
1.制定相关标准
依托省政府石墨烯产业专家咨询组和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联合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产品定义、性能、石墨烯存在形式及用量等多方面制定全省石墨烯材料、产品、检测和设备等标准。鼓励省内科研机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推动省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引导和促进全省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推广成熟技术
选择石墨烯粉体、薄膜材料以及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下游应用产品,建立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加强对省内石墨烯技术、材料和应用产品的检测、认证和评价,定期向社会推介,促进全省石墨烯产品和技术的推广。
(五)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1.打造国际合作高地
充分发挥我省与石墨烯发源地和领衔机构—英国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和诺贝尔奖得主诺沃肖洛夫密切合作的优势,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园区全方位交流对接,建立“顶级专家+优势科研单位+引领性企业+发达城市”的多方协同模式,创新国外研发资源进入我省的通道,实现技术优势和市场空间的优势互补。
2.扩大对台交流融合
对接闽台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纺织等优势产业合作需求,加强与台湾地区石墨烯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人才、技术、标准、资本等方面的交流对接,引进台湾地区石墨烯材料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团队,专注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实现闽台两岸石墨烯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拓展多元合作
促进与美国、日本、韩国、荷兰、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人才团队、技术资本、标准专利、管理经验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合作。鼓励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发达国家优势创新单位合作设立石墨烯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省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做好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分析研究,统筹协调全省石墨烯产业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指导省石墨烯技术创新促进会开展工作。福州、厦门、泉州、三明等“两核三区”地方政府要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明确发展重点,制定产业路线图,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组织推进。
(二)引导产业集聚
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两核三区”集聚,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石墨烯企业实施环保安全搬迁、退城入园,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强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约束,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围绕石墨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策划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项目,组织开展精准招商。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产业基地。
(三)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对接“千人计划”“百千万工程”等人才工程,加强与海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将引进石墨烯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化团队纳入省人才工作重点,研究制定石墨烯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对石墨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省政府石墨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技术应用、标准制定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大资金支持
现有各级产业、人才、科技等领域专项资金要向石墨烯产业倾斜,加大对重大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引进、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省石墨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省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和省企业技术改造基金等投向重点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各类创投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早中期项目。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石墨烯产业开展银企对接,支持石墨烯重点企业通过到境内外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五)增强要素保障
对石墨资源进行保护性控制,实施有序开采。加大对石墨烯产业生产要素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对省级认定的石墨烯重点项目优先予以保障。根据我省石墨烯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需求,在用地指标方面重点倾斜。鼓励石墨烯专业产业园区参与售电侧改革试点。对石墨烯自主创新型企业租、购产业用房提供政策性优惠。推进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六)落实环保措施
加强对石墨烯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石墨烯专业园区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优化设计产业链,配套建设园区的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处理设施。使用化学工艺的新建石墨烯材料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专业园区。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规划环评要求。石墨烯生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落实环评程序,执行环保措施,实现企业间、工厂间原料、中间体产品和副产品、废弃物的互供互享与环境保护。
(七)营造发展氛围
建立形式多样的石墨烯体验馆,全方位展示石墨烯技术、产品和设备,依托各类媒体,实事求是地报道国内外重大进展,加大对石墨烯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参与度。组织全球性石墨烯专业会议、高层次产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我省石墨烯产业知名度。依托“6·18”“9·8”等平台,举办石墨烯专题展,组织专场对接,推广石墨烯技术成果合作应用。
专栏5 石墨烯标准体系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