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全国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2月8日发布的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的成绩单。
知识产权保险,是指保险人为被保险人在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及服务等知识产权活动时,对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付责任的保险。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介绍,我国自2011年已经开始探索专利保险相关工作,知识产权保险随即不断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的部署要求。随后,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政策不断推出,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这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白皮书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近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
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丰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分析,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相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处置难度更大,潜在风险不确定性也更高。相较于其他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本身的技术性,也包括产业发展、科技演进、国际趋势等因素,对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和外部环境均有较高依赖性。因此,知识产权评估比有形资产的评估更复杂,对评估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数据信息分析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产品设计和投保审核过程中也需要承担较一般财产保险更高的“注意义务”,逆选择风险高,开发者需要准确识别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将知识产权与保险产品有机整合,这对保险公司风险审查和专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胡军建说,受这些因素影响,知识产权能够作为金融产品的对象,对知识产权的自身质量和转化价值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正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大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知识产权的价值还没有充分被激发和转化。从目前的知识产权保险实践情况来看,各类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很多市场主体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和意义,依然习惯采取传统的风险自留手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白皮书建议,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优化风险防控,丰富保险产品与服务。要加强各方主体间协同配合,着力构建具有普惠属性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要持续深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探索,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和风险防控水平。要强化知识产权保险专业团队和机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重点需求、难点问题的研究分析,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