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发酵已久的两化重组消息终于落地: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在京正式揭牌成立。此前,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化)实施联合重组。至此,一家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元、全球员工数量达22万人的综合性超级化工企业诞生。
“重要不在规模,不在世界500强排名,而在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这一点,整合就不算成功。”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两化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集聚,能够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使企业向“高通量创新机器”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更大价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新的业务组合,形成规模、技术、商业模式、产业链协同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是根本原则。”
他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有关两化的“科学至上”基因如何在中国中化传承和更新时强调,“创新是中国中化的唯一出路、唯一答案”;而要真正把“科学至上”落实到一个创新组织、并不断创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对我们是一个持续挑战”。
宁高宁解释,化工是不断发现新物质、创造新产品的行业。中国中化将继续秉持“科学至上”理念,瞄准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补短板两大产业需求,以“创新三角”(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文化)为内核,着力构建开放、多元、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高通量”创新机器转型升级,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据介绍,中国中化目前拥有2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此外,还拥有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同时,中国中化在全球布局156个研发中心。
下一步,中国中化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经济发展及科技前沿等方面做好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各企业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协同和整合,在核心领域建设高水平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补短板、强长板,带动化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强化研产销协同机制,加强科技资源与市场紧密对接、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产业化协同创新,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构建绩效考核、科技奖励、中长期激励、专业序列晋升等全方位科技激励体系和容错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据悉,重组完成后,中国中化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并在生命科学业务中的农化、动物营养和材料科学业务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基础化工业务特色鲜明,构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环境科学业务聚焦工业环保,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端轮胎业务全球领先;塑料机械业务世界一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中化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引领我国化工行业朝着科技驱动、创新引领、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方向迈进。宁高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