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报告首次公布

78个城市培育全国逾八成高新技术企业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19-12-30

    78个创新型城市以占全国10%的国土面积、33%的人口,汇聚了全国78.5%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和78.7%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拥有全国85%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培育了全国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12月29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今年是系列报告的第一次公开发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两份报告均采用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权威部门的统计和调查数据,但各有侧重。监测报告反映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活动的客观数据,评价报告则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

  两份报告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中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具体而言,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科教资源富集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活跃程度、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支撑绿色发展能力6个维度,45个具体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和创新特色两个一级指标,创新生态、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8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

  创新要素集聚 产生爆发力驱动力

  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2008年以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2017年,两部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此前支持的61个试点城市进行评估。评估认为,61个城市总体上完成了试点方案既定的全部或大部分任务,实现了试点建设目标,全部通过验收。2018年,两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新一批17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

  截至目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支持78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72个地级市,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沙坪坝区4个直辖市城区,以及昌吉市、石河子市2个县级市。

  “78个创新型城市拥有全国85%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培育全国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节点。”在赵志耘看来,科技创新具有区域集聚规律,创新要素只有高度集聚,才会产生聚合裂变效应,形成爆发力和驱动力。

  记者了解到,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问题,78个创新型城市(区)中的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2个县级市并不包含在评价范围内。

  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深圳、杭州、广州、南京等城市排名前15位。这些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依靠创新驱动 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地区分布来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态势。“赵志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前26名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超过60)中,14个城市位于东部地区,18个城市位于南方。

  国家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指数大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即城市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如,深圳创新能力指数最高,其人均GDP也是最高,达到18万元。

  “只有将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城市经济发展才能早日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赵志耘说,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南宁、银川等创新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增加科技创新力量,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创新能力提升较快。

  并非千人一面 创新型城市各有“绝招”

  “各创新型城市根据自身科技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等条件,探索适合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彰显。”赵志耘举例说,形成了以南京、广州、武汉为代表的8个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分别占全国(不包括直辖市)的43.7%和54.7%,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

  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以深圳、无锡、常州为代表的22个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以杭州、长沙、成都为代表的13个创新创业活跃型城市,以苏州、昆明、贵阳为代表的10个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以湖州、太原、马鞍山为代表的19个支撑绿色发展型城市。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