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碳”目标,我国货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船舶已走上绿色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13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分论坛——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行业权威专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内河船舶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路径,以期“共研绿色动力 共享双碳未来”。
是必然趋势,也是百亿“蓝海”
内河船舶是指航行于我国内河水域及河海交界区的船舶,主要包括客船、货船、工程船等,具有运能大、能耗低、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是我国船舶工业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港口规模、内河货运量居世界第一,随着‘陆转水’‘空铁公水联运’发展加快,内河航运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论坛上,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系统总体部主任助理吴国栋指出,近年来我国内河货运量的增长已超过海运,国家更是从政策上明确鼓励船舶采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绿色动力技术。根据《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内河绿色船舶建造率达到80%,而到2035年内河绿色船舶建造率将达到100%。
“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上海等6个省市都已出台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光耀认为,其中,福建省支持力度较大——给予船舶电池动力推进系统价格的40%补助,省级首批次示范项目按60%给予补助。
“绿色船舶包括绿色动力装置与系统、船舶节能增效技术应用两方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实船试验与船型研究部副主任魏锦芳表示,其中,LNG、甲醇等替代燃料,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等绿色动力,是实现“零碳”的根本。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内河绿色船舶快速发展。其中,作为绿色智能船舶的典型代表之一的电动船舶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福建的闽江千吨级多用途电动智能集装箱船,鼓浪屿399客电动智能渡轮,沿海绿色智能混动拖轮,“闽江会客厅”、古厝“茉莉号”、宁德东湖之星等电动游船相继投入使用。
“目前,国内纯电动船已近300艘。”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袁成清表示,2021年,我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为94.8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68.7亿元。
要高速发展,也要安全规范
电动船舶作为内河绿色船舶中的“明星”,其技术变革与安全保障成为此次论坛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电动船舶呈现‘内河、内湖游船已开始普及,公务船逐步推广,货船正在探索’的态势,处于从单点示范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刘光耀说,这同样是风险逐步暴露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梳理和优化相关技术。
“电池动力船舶面临特殊的安全风险,包括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全船失电、主动力失电风险等,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电池产品性能各有不同且缺少第三方检验手段。”中国船级社(CCS)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罗肖锋提出了CCS船舶应用电池动力安全理念,包括对电池安全分级、电池系统多层及防护、精准灭火、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等。
论坛上,宁德时代带来了领先的船用动力电池产品解决方案,通过LFP高安全化学体系,对每个电芯都设温度传感器、采取IP67以上防护等级设计等,实现电芯温度检测、高温报警、电芯间热失控不扩散等,为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在电动船舶这个年轻、发展迅速的行业,相关规范法规也在快速迭代。去年9月,福建省被列入国家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区域。与会专家建议,应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行业各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合力攻关关键技术,尽快形成一批电动船舶领域关键技术成果和行业标准规范;福建作为先行先试区,更应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将发展优势有机结合,推动传统造船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