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不仅会作诗,更要会做事。”
这是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描绘的数字时代宏大愿景。
5月24日上午,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盛大启幕,榕城烟雨忽晴,浦下河彷如一条水墨画带,把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映衬得光转彩溢。
在本届峰会上,作为“央企AI国家队”的重要成员,中国移动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出通专结合的多模态千亿级大模型,深耕40款行业大模型,在城市全域数字化、新型工业化等领域打造超百项AI应用标杆项目……一条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层面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正在驱动着新质生产力澎湃而出,一个“AI+”数智生活的未来图景正加速显现。
数据
成为新生产要素
如何以AI引领数字经济,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数据的高质量供给,成为AI发展的关键,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那么,要如何让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中国移动认真落实“数据二十条”要求,发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全力打造了梧桐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积淀数据资源超2000PB,建成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数联网,集成了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数据跨界融合应用,实现一点接入、全网可达、广泛连接、安全可信,确保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梧桐长成,引凤的效应已经开始凸显。在数字峰会现场,我们看到,以应急救灾为例,梧桐大数据平台目前支持全国多个省份的汛期暴雨红色预警,可帮助分析区域受灾情况转移用户。在应急管理上,梧桐大数据已经应用在保障、人口普查、经济分析、大型赛事活动、春运、复工复产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挖掘大数据要素价值、推进大数据价值转化的关键作用。
面向数据要素市场,中国移动还构建了跨行业、跨区域、跨主体的集约高效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数联网,通过连接多个数据供需方主体,为数据商品提供数据物流服务,让数据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去。
算力
成为新基础能源
如果说煤炭、电力是基础能源的话,那算力可视为信息能量一体化形成的新基础能源。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算力基础设施正在发生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算力层级由集中式向“云边端”立体式转变,算力架构由通算为主向“通智超量”异构形态转变。为了激发算力要素的乘数效应,中国移动开创性提出算力网络理念,通过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以算为中心、网为根基、智为引擎,多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算力网络,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无所不在的算力服务。
在数字峰会的中国移动展区,我们看到,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中国移动已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技术能力、产品服务业界领先的算力网络,通过持续完善算网基础设施体系、关键技术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全国性智算中心和边缘智算节点布局,目前全网智算规模已达到17EFLOPS(FP16),其中,“4+N+31+X”数据中心覆盖全量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呼和浩特近两万卡单体智算中心入选“央企十大超级工程”,11省12大区域智算中心全面投产上线,同时,年内还将投产多个超万卡智算中心。
依托算网大脑,算力将成为像水电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按需调度”的社会级服务——是的,算力网络正点亮更加璀璨的AI时代。
AI
成为新生产工具
在数字峰会的中国移动展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是“AI+应用区”,置身其中就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智慧”果园,一项项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AI+智慧纺织区”,有观众与一个专门给花边检测瑕疵的AI机器比起了眼力,找出并标记布料瑕疵,结果观众仅找到一处,AI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4处。据了解,这是中国移动的瑕疵AI检测系统,目前已经在福州的部分纺织龙头企业内使用,为福州超千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再添新动力。
高质量数据、高性能算力、高水平算法的系统集成、融合创新,驱动“AI+”服务千家万户,注智千行百业。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已自研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网络智能化等超450个通/专AI算法,并已形成超900项应用。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还围绕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自主研发AI通用大模型,在央企中率先通过国家“双备案”。
在数字峰会上,中国移动推出了由万卡级智算集群、千亿多模态大模型、汇聚百大要素的生态平台共同构成的“九天”人工智能基座,并开放三大人工智能基地,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容提速,通过加快AI大模型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政府服务、数字文化打造、数字社会构建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从“+AI”向“AI+”迈进。
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一个个“AI+”将加速涌现。
看当下,见未来,AI已至,且以诗意赋山海。面向美好未来,中国移动将勇担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力军,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