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将迎来六岁生日。从芯片国产化到新能源出海,从生物医药突破到AI赋能千行百业,科创板企业以年均超10%的研发投入占比,跑出了科技创新的“中国加速度”。
“硬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7月3日,两家科创板创新药企业传来重大突破——
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新药伦康依隆妥单抗完成了治疗鼻咽癌Ⅲ期临床试验;迪哲医药新药舒沃哲的上市申请正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
这两项突破,既是科创板“硬科技”实力的印证,也是科创板不断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体现。
自2019年7月22日开市以来,科创板支持和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681亿元,是2024年板块归母净利润合计的三倍多。
随着创新要素持续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愈益显著——
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35家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排名全国第一;
138家次(81家)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16项;
……
如今,科创板新质生产力集群逐步发展壮大。
助力科创企业成长
“科技创新是不可预期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负责人看来,我国科创企业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需要更强的包容性适应性,促进资本的长期陪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就是要使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不断放大。
以丰富灵活的资本工具不断赋能科创企业做优做强——自设立之初,科创板就承担起改革“试验田”的使命。
2021年12月,百济神州以一次性募集资金211亿元,创造科创板开板以来生物医药企业募资额的最高纪录。
科创板的上市机制和包容性政策,使百济神州及一批产业链企业得以高效融资,为后续加速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储备了充裕资金。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泽布替尼目前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生动写照。
通过科创板,众多优质科创企业敲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目前,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1.1万亿元。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首选地”。
开市六年间,从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再到股权激励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份减持创设询价转让制度,一系列制度创新相继在科创板落地、生长,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更多改革提供借鉴。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今年4月,迪哲医药顺利完成定增融资,成为科创板首单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完成再融资的未盈利企业。17.96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研发和布局自主研发生产基地。
迪哲医药的14家定增对象名录中,涵盖了保险资管、产业基金、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创投机构等多种主体。
这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科创板通过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从科技到产业,科创板带动各方资本共筑科创基石。
“对于科创企业项目,以前主要看报表,现在必须同时关注技术的底层内核。”中信建投证券总经理金剑华说,科创板的诞生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投资的传统思路,“小而美”特别是“卡脖子”领域的关键赛道正成为科创投资的重中之重。
相似的改变也发生在投资端。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一级市场投资总额约4500亿元,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科创板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风气逐渐形成。
科创板改革再出发
6月30日,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两家国产GPU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同获受理。
两家公司的IPO申请受到各方关注,不仅是由于国产自主化浪潮和AI算力爆发为国产GPU构建的巨大市场空间,更因其是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坚定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的生动注解。
7月1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禾元生物上会并通过,成为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的首批受益者。
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1+6”中的“1”,指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则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
“科创板新一轮改革,将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集聚,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催生一批‘伟大的企业’。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把投融资平衡、打假防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工作作为重要的环节抓实抓细。”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说。
尽管科创板已经在改革探索之路上取得诸多成果,但六年只是一个开端。
能否培育出更多世界领先的科创龙头企业,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如何更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构建投融资更加均衡的市场格局……来自市场的不同声音,鞭策着这个年轻板块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