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专家指出——

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在“用”上下功夫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0-01-08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成熟产品的过程常被称为“死亡之谷”。然而,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智慧生产生活的新途径,正引领创新发展的新潮流。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水平,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和速度。”日前,在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

  “在实验室设计小批量小规模试验的时候,工程化限制较少,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往往更注重思路的创新性和颠覆性而对其他的因素考虑得较少。一旦涉及到规模化、工业化,则势必要考虑成本是否低廉,整个合成制备过程在大批量大规模程度下是否安全。甚至有的技术或者材料,在大批量大规模生产模式下,无法重现实验室的结果。”获得此次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修复材料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四川长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晏敏皓说。

  在获得此次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的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态平台超前创新中心总监马国军看来,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成熟产品的转化有多个环节,在实际转化过程中困难重重。较为常见的是,企业有需求找不到对应的解决方案;科研机构对市场不了解,创新成果无人接手;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诸多因素让科技成果“卡”在实验室。

  “这可能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可能是建设理念和思路出了问题,方向错了,不管流程多正确,产学研多优秀,结果还是会失败;科学家、技术专家不是企业家,实验室的成果到市场的产品、商品之间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需要得到合理地解决。”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创新示范企业的杭州华运智体想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麻弘扬说。

  “必须以跨界融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要在‘用’上下功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必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而要破解当前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痼疾,发展‘金融科技’势在必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说。

  在晏敏皓看来,产学研用,最终的目的还是落在实际应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垄断最终都要以形成核心的产品或者技术为目标。实际应用效果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科技创新推动新的科技型产业,是国家经济转型、渡过全球经济衰退困境的最好办法和手段之一。

  “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搞得好不好,行业的重点用户最有话语权,产学研合作成果只有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痛点,服务于国家战略才有意义。近些年,我们在‘用’上下功夫,先针对大型、重点客户,找到他们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行业内关键、共性的难题,再组建产学研团队,在攻关联合体里还一定要加上用户的技术人员,这样才更能零距离贴近市场去研究解决问题。”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2019年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的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常欣说。

  “值此‘十四五’规划启动之际,我们要立足近期、着眼长远,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设计,切实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激发创新潜能,以此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做好2035年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万钢强调。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