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引导农机手在大中型农机具安装北斗农用终端,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装上智慧新引擎——

“北斗”指引我种田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24-04-18

夕阳西下,在清流县温郊乡,忙碌了一天的农机手阳伟华关上有些发烫的插秧机,拿出手机轻点几下,熟练地打开与农机绑定的小程序,查看自己今天的作业面积与轨迹记录。

“以往耕了多少地、跑了哪些地方,都得靠自己统计之后报给联社,一忙起来总担心出点差错。”阳伟华笑着说,“现在机器装上了‘天眼’,干了多少活儿都有系统帮忙记录,方便又准确。”

开机“上班”,关机“下班”,不仅自动记录作业全过程,还能通过后台系统就近“派活”。如今的智慧农机,让机手的农耕生活变得有些不同。以鑫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试点,清流县引导农机手在大中型农机具安装北斗农用终端,建立“全县农业机械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采用“农机+北斗”新组合,动态跟踪农机位置,及时掌握作业数据,合理安排作业范围,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装上智慧新引擎。

“北斗”指路 农耕不愁

开了“天眼”的农机,能为山区县的传统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新变化?鑫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魏建森有着自己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作业流程,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在以往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服务质量高低更有赖于机手的经验深浅。对于不同的田地类型,服务经验丰富的机手有一套自己的作业模式,知道怎么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而经验相对不足的机手,想要干出“老把式”的质量,免不了经历一番摸索尝试,这也是服务质量提升的一大难点所在。

“‘北斗+农机’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测试的平台。”魏建森介绍,在“北斗”助力下,联社经过不断尝试,针对不同的田地类型,总结出一整套科学高效的作业流程,通过“北斗”的定位与轨迹记录,将田块与其对应的作业方法进行“绑定”。“在‘接活’之前,联社就可以为机手提供相应的作业建议,并且可以根据‘北斗’的轨迹记录继续改进作业方法,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

“天眼”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方法上的提升。

作为一名有着十来年经验的老机手,种粮大户陈斌煌勤劳肯干,常常“追着活儿跑”。“以前自己单干的时候,找到的活有限,在路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他满脸笑容地说,“如今有了联社的‘天眼’,一次能耕更多地,产更多粮,挣更多钱,干起活儿来更有劲了。”

“‘北斗’的加入,让农机的使用和安排变得更加合理,作业面积也得以扩大。”对于“北斗”为农耕带来的改变,鑫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机管理员蓝德寿有感而发。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为农户耕作带来便利,但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此前机手常“各自为政”,令农机使用效率打了折扣。“基于‘北斗’数据建立的全县农业机械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各片区农机分布情况,就近安排空闲机器完成作业任务。”蓝德寿说,“将相邻几片土地交由同一机器进行耕作,让每一台农机‘物尽其用’,连片规模经营还有助于提升作物单产,提高整体种粮效率。”

记者了解到,在“北斗”系统的帮助下,目前交由联社进行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的土地面积已有2.4万亩,进行部分托管的土地已有9.78万亩次,每年为全县提供优质服务作业面积24.8万亩次,累计服务农户19788户,年营业额达1522.5万元。

确保效益 农户满意

智慧农机的使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方法与高效管理,也为机手与农户带来了切实的便利与好处。机手陈志良与陈斌煌感触颇深。

彼时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可一台动辄十几万元的农机购机费用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两人一合计,决定共同出资购入机器,先加入服务队伍后再做打算。

在他们如愿买下农机,加入联社后,问题却也随之而来。联社的工资发放,以每台农机承担的作业范围与成果为标准。两人合开一台农机,如何区分每个人的工作成效,成了个大难题,仅靠两人各自的统计难免存在误差,联社也无法派专人进行统计监督。分配不均不仅会让两人出现信任危机,还可能进一步影响联社的正常运转,问题一时陷入死结。

“北斗+农机”的出现,带来了新对策:“北斗”对于农机轨迹的记录,明确了不同时段的作业情况。两位机手只需记好自己进行服务的时间,便可依据系统记录划分清楚各自的作业成果——难题迎刃而解。

“北斗+农机”,既保证了作业成果的清楚划分,更促进了作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看看这片稻田,割得多整齐。”魏建森向记者展示农机上的环视摄像头抓拍的作业照片,“这也是保证联社快速发展的一大‘法宝’”。

社员们进行服务,每亩地35元的提成中包括7元绩效。“谁能拿满绩效”曾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一亩亩地现场走访验收效率太低,不严格验收又无法做到公平分配——农机上的“天眼”让问题得以解决。

农机上的“北斗”记录动态轨迹,摄像头实时抓拍的照片记录农田作业情况,机手的作业范围和质量都能够得到确认,也便于联社进行售后回访。“‘有图有真相’的评价标准让社员们信服,也激励他们干得更多,做得更好。”魏建森说,“我们过硬的作业质量赢得百姓们的口碑,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订单。”

延链强链 打响品牌

“北斗”的助力,让承包耕种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如何进一步延链强链,成为联社追寻的新目标。

在详细了解优质水稻的品种后,魏建森与种植户一起创立福建省壹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一谷清流”等农业品牌,着眼于名、优、特农业产品开发设计和优质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谷清流”罐装精装米就是其中的“明星产品”。

“一般的大米存放一个月后,口感和品质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的精装米通过注入氮气进行保鲜,一年内任何时间开启都能品尝到最佳口感。”蓝德寿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罐装米,神情颇为自豪,“自家社员种出的粮食,质量肯定有保证,家乡优质的农产品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实现长足发展,延伸产业范围跳出旧模式。在现有基础上对产业链进行延伸补充,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探索新可能,这是魏建森的发展理念。以产量提升为保障,他与厦门的一家食品公司开展合作,对本地特色紫米进行深加工尝试,特色产品五黑桑葚紫米饼口感酥脆,甜而不腻,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紫米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亩扩展到160余亩,本地稀缺的种质资源也因此得以保存。

实现长足发展,立足智慧农耕展开新探索。联社早已“先人一步”:为农机配套智能驾驶系统,活用“天眼”开展“无人农耕”新试验;在插秧机上加装侧深施肥装置,对秧苗进行均匀、定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与稻米品质;测算不同天气条件下稻谷的水分含量,选择最合适的时间点制定收割计划……“科技+农业”碰撞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带来全新解法,为清流县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一股清流”。

“为粮食生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守住大家的‘粮袋子’,是我们的初衷。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拓展产业链,将整条加工生产线引进清流,形成涵盖育种、种植、托管、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我们。”谈及未来,魏建森信心满满。

相关新闻
更多